2016年9月份二氧化碳行业热点
发布时间:
2016-10-01
热1:对抗气候变化气泡薄膜回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热2:全球气温升高加剧碳减排压力40亿吨二氧化碳处理市场待开发
热1:对抗气候变化气泡薄膜回收空气中二氧化碳
收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对抗气候变化的另一个途径。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办法来回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近日,来自新墨西哥大学和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技术,利用一种像气泡一样的超薄薄膜,用来收集空气里的二氧化碳。众所周知,泡沫的结构是十分脆弱的,因此为了防止薄膜的破裂造成二氧化碳的泄漏,研究人员用纳米孔硅基材料对薄膜进行了加固。
因此薄膜结构分称两部分,一个厚层不溶于水,一个薄层液体层则用来吸水。
薄膜的液体层厚度仅仅是肥皂泡的1/10 ,里面添加了碳酸酐酶,二氧化碳在穿过薄膜时将被捕获并分解,与此同时,氮气和氧气将顺利通过。碳酸酐酶常见于人体肌肉、血液和肺部,帮助体内组织排除二氧化碳。材料的纳米孔结构也为碳酸酐酶提供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环境,研究人员使用分子模拟技术进行了实验,想找出碳酸酐酶在拥挤空间内的性能表现。
实验表明,尽管纳米孔比碳酸酐酶本身大不了多少,但部分碳酸酐酶还是可以挤在纳米孔内进行二氧化碳催化分解工作。纳米孔结构有助于保护碳酸酐酶,这意味着它们将比平时拥有更高的分解效率和活跃度,这一状态可以持续数月之久,甚至在温度高达60 时也能保持该状态。
研究人员称,该薄膜与其他二氧化碳回收膜相比,捕获效率要高上10 到100 倍,分解效率高上100 倍。
在实验室取得成功后,研究人员将在发电厂进行该薄膜的二氧化碳捕获实验。
热2:全球气温升高加剧碳减排压力40亿吨二氧化碳处理市场待开发
“目前来看,相对于工业革命前,全球的温度已经上升了1度了,我们确定的1.5度到2度目标很快就可能被突破了,如果突破了的话,需要一种负减排。
9月26日,在原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研发的“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技术”科技成果评价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做如上表述。
柴麒敏介绍,目前碳减排的方式主要依靠技术改造、能源结构调整等进行源头控制,按照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未来将近20%左右的全球减排量要来自末端治理技术,大概全球每年末端治理二氧化碳(CO2)的量是40亿吨,这个市场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的末端治理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CCUS)、地下封存技术(CCS)、二氧化碳驱油技术(EOR),以及矿化利用技术等,但是,均未被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一位不愿署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从当前各项技术的应用对比来看,能够较快解决当前温室气体的问题,矿化技术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方向,已有很多机构在做相关研究。
上一页
下一页
推荐新闻
2022-12-20
2022-12-20
2022-12-20
2023-01-12
2022-12-2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