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份二氧化碳行业热点
发布时间:
2015-06-01
热1:二氧化碳可变成巨型地下“电池” 热2:3月全球二氧化碳含量破极值 热3:日本研究人员称地球上空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
热1:二氧化碳可变成巨型地下“电池”
如果将二氧化碳从废弃物变成一个巨型“电池”,不仅可使碳储存获得回报,还能解决可再生能源无法持续供应问题。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就设计了这样一种储能方式,既可存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生产的额外电力,又能“锁住”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元凶二氧化碳。
碳捕获和存储技术一直发展缓慢,部分原因在于能源供应商需要为此付出更多成本,却几乎得不到直接回报。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汤姆•布希切克说,如果存储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来“装”多余的能量,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能推动该技术进步。
据《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0日报道,布希切克研究团队在近日举行的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大会上提出,多余的能量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储存:压力和热量。用过剩电力驱动泵将超临界二氧化碳——一种液体和气体的混合状态——注入5公里到10公里深处沉积岩内的地下盐水中。地下盐水与另外一套管道接通,泵入的二氧化碳就可取代一些盐水,被汲取到地面上。
多余的能量还可用于加热盐水,使其流进更深处的岩石中,从而将热量有效储存起来。当热盐水与二氧化碳接触时,会导致二氧化碳膨胀,压力增大。通过让二氧化碳减压,就能重新收集热量,用于驱动超临界二氧化碳涡轮机,其效率比蒸汽涡轮机高50%。研究团队的模型表明,这一系统可以重新收集多达96%的存储热量。
新方法可以帮助解决可再生能源的一个大问题:电力的间歇性供应。这个巨大的地下“电池”技术很尖端,但储能成本非常高,并且不是十分有效——整个过程中大约会浪费四分之一的能源。
但在墨尔本大学的彼得•库克看来,这项提议以一种新方式将大量现有方法整合在了一起,意味着该技术已经成熟了一大部分。“毫无疑问,我们需要考虑这种混合技术。”他说,虽然这可能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却不太可能成为一种主要碳汇方式。
布希切克说,一处地点在30 年中每年只能存储8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一个大型煤炭发电厂产生的排放),他们正在寻求与电力公司合作开展试点项目。
库克以及昆士兰大学的吉姆•安德舒尔茨都认为,这一设计能否扩大规模还有待观察。安德舒尔茨说,鉴于其复杂性,成本可能高企,而效率则越来越低下。爱丁堡大学的斯图尔特•黑兹尔丁也表示,需要对地质条件相当了解,才能确保被封存的二氧化碳不会逃逸。
热2:3月全球二氧化碳含量破极值
5月7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消息称,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监测,大气中全球月均二氧化碳的含量首次在3月超过了400ppm(百万分之400),创下了新的纪录。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全球温室气体参考网的数据支持了这一监测结果。结果表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包括南半球在内的站点,所监测到的二氧化碳全球月平均浓度超过了400ppm,达到了400.8ppm。
去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在北半球所有监测站所测得的数据都超过了400ppm。这一数值出现在北半球的初春,当地球上植物的生长还未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之时。
作为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最重要的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2002年至2012年间,占到了辐射强迫增加原因当中的85%。而海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则会引发海洋的酸化。
世界气象组织的温室气体公告显示,在1990年至2013年间,由于如二氧化碳、甲烷以及一氧化二氮等长寿命温室气体的作用,辐射强迫增加了34%。
2013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是工业化前(1750年)的142%,而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浓度则分别为工业化前的253%和121%。
热3:日本研究人员称地球上空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
日本研究人员最新报告说,他们通过分析20年间的数据,发现在高约10公里的地球上空,二氧化碳浓度正在不断上升,这一现象在工业活动活跃的北半球尤为显著。
科学界目前在研究采取措施、防止全球变暖时,主要是对地表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分析,由于高空很难进行观测,实际状况一直不清楚。
日本气象研究所和国立环境研究所开发出能搭载在大型客机上的二氧化碳浓度检测装置,安装在日本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班上,在1993年至2013年间收集高空二氧化碳数据。
分析发现,北半球和南半球在高约10公里上空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都有增加倾向,特别是2001年之后的增长率与之前数年相比高约10%,且增长率与使用化石燃料带来的排放量变化是一致的。
此外,通过推算工业革命前的高空二氧化碳浓度,研究小组发现南半球的上升幅度曾经比北半球高,但由于北半球的工业活动变得非常活跃,增长幅度发生了逆转。
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松枝秀和指出:“这一结果显示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结构。如能掌握高空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变化,将有助于提高预测全球变暖的精确度和制定应对措施。”2013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是工业化前(1750年)的142%,而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浓度则分别为工业化前的253%和121%。
上一页
下一页
推荐新闻
2022-12-20
2022-12-20
2022-12-20
2023-01-12
2022-12-2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