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份二氧化碳行业热点


发布时间:

2016-02-01

热1:胜利二氧化碳驱安全注气技术现场试验取得突破;热2:二氧化碳离岸封存国际座谈会在北京和广州召开;热3: 新型纳米材料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清洁燃料

热1胜利二氧化碳驱安全注气技术现场试验取得突破

针对国内普存的二氧化碳驱安全问题,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完井中心研制出安全注气技术,截至目前,该项技术已在现场实现连续高压注气14 个月,获得国内专家高度认可。为下一步该技术在胜利及国内各油田的推广应用奠定了有力的技术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现场经验。

二氧化碳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现场采收率可提高7%20%。国内起步较晚。胜利油田自2008 年起在高89‐1 块开展二氧化碳驱油现场试验,试验区原油增产效果显著,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深入进行,也暴露出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油套管腐蚀以及套管长期带压注气安全等问题,严重影响注气井的生产安全。

针对上述问题,完井中心组织精英科研力量,开展二氧化碳驱安全注气技术研究攻关。通过项目组的不懈努力,取得显著的技术进展,提出了注入井腐蚀控制方法,研制出二氧化碳驱安全注气管柱,编制了注入井压力计算与注入参数优化软件。自去年以来,该项技术在华东分公司泰州采油厂开展现场试验。迄今为止,已成功开展现场试验4 井次。其中草中8‐1 井平均日注二氧化碳20 吨,最高注气压力27 兆帕,维持在0 套压的良好密封状态下,已实现连续高压注气14 个月,获得国内专家高度认可,对保障国内二氧化碳驱工业试验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2 二氧化碳离岸封存国际座谈会在北京和广州召开

1 13 日,由中英(广东)CCUS 中心主办的二氧化碳离岸封存国际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 多位CCUS 专家参会并分享他们的观点,为南中国未来示范二氧化碳离岸封存提供借鉴。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离岸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在中、英、美、挪威和澳大利亚的发展,探讨未来南中国区域对二氧化碳离岸封存发展的需求,开拓研发与寻求商业合作机会,提供参与南中国CCUS 枢纽及捕集预留的开发的机会。

研讨会由中英(广东)CCUS 中心秘书长梁希博士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副司长孙桢、科技部社会发展司马欣先生,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国际气候基金经理Abu Zaki 先生、美国能源部化石能源办公室副部长David Mohler先生,亚行Annika Seiler 博士,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林千果教授分别于会上发言。

会议还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陈志华副处长,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处洪建武处长、中英(广东)CCUS中心副主任兼英国CCS 研究中心主任Jon Gibbins 教授、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林千果、德州大学Tip Meckel 先生、中英(广东)CCUS 中心周蒂教授和李小春教授等参加,参会领导和专家就亚行CCS 路线图、国外离岸封存项目进展、CCS 全流程经济评价研究、北美离岸碳封存项目以及广东省二氧化碳离岸封存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研发计划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此外,中、美、英等多国合作的离岸封存专家委员会于13 日上午的会上成立,下午的座谈会讨论了利用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及离岸碳监控、运输及封存。

14 日的会议上,广东省发改委吴道闻副主任、中英(广东)CCUS 中心主任陈澜发表了致辞。延长石油研究院院长高瑞民先生在座谈讨论上介绍了延长石油CCUS 进展,并对该公司与广东在CCUS 领域的潜在合作提出了建议。

随后,广东省碳捕集与碳交易衔接的研究项目在14 日下午的会议上启动,多位专家对推动广东省CCS 与碳交易衔接的发展给出建议。

热3新型纳米材料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清洁燃料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我们人类最为廉价和环保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日前来自中国合肥国家物理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由钴制成的新型纳米材料,可以将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一种称为甲酸盐的清洁燃料。研究小组使用电解还原过程将小电流通过这种材料从而改变了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将其转化为清洁燃料。

甲酸盐具有易降解性、低毒性和低成本的特征。甲酸盐中加入钯基催化剂后制成的甲酸燃料电池功率密度为甲醇燃料电池的两倍。同时甲酸盐不易燃烧,容易存储和运输。目前这项技术扩展到商业领域还需要一些时日。